首页 >> 你问我答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

2022-09-03 16:08:30

问题描述: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求大佬施舍一个解决方案,感激不尽!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2-09-03 16:08:30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2、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3、”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

4、这句话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

5、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

6、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7、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8、扩展资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9、“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10、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11、“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12、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1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14、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1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18、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9、” 【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20、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1、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22、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23、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24、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5、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

26、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27、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28、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9、”拓展资料: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30、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1、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32、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3、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35、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6、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7、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38、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39、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0、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41、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42、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43、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44、1.【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4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6、”【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7、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48、” 【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49、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0、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51、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52、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53、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4、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

55、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56、2.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

57、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58、’”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直接论述。

59、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从始至终一问到底的,他只是在关键的地方才进行启发的,而且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3.《论语·述而第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0、’”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

61、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62、’”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直接论述。

63、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从始至终一问到底的,他只是在关键的地方才进行启发的,而且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