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鸡肋的典故与谁有关

2025-08-06 02:35:09

问题描述:

鸡肋的典故与谁有关!时间紧迫,求快速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02:35:09

鸡肋的典故与谁有关】“鸡肋”一词,常用来形容事物虽有其价值,但作用不大、可有可无。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故事,背后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典故。

一、典故来源

“鸡肋”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记载。故事发生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战期间。

当时,曹操率军攻占汉中后,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他一方面想继续南下进攻益州(蜀地),另一方面又担心战线过长、兵力不足,难以维持。于是,他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

在一次会议上,曹操提出:“今进不能胜,退不可守,不如拔军还。”意思是说,现在进不能取胜,退又守不住,不如撤军回去。这时,他的谋士杨修听后,认为曹操心中已有决断,便对将士们说:“鸡肋!鸡肋!”意指此地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句话被传开后,士兵们纷纷议论,认为曹操已经决定撤军,于是军心动摇,最终导致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

二、总结

“鸡肋”一词由此而来,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有价值、实则无用或难以取舍的事物。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决策困境,也反映了语言文化的精妙之处。

三、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三国演义》
涉及人物 曹操、杨修
典故背景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因进退两难而犹豫不决
“鸡肋”含义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无用或难以取舍的事物
典故影响 成语“鸡肋”流传至今,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实用性不高
历史意义 反映了古代军事决策的复杂性,以及语言文化的发展

通过了解“鸡肋”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人对生活和事务的深刻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