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一、
“两岸猿声啼不住”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原诗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下时,两岸猿猴的叫声不断,而船只却已飞快地穿过了重重山峦,展现出一种轻快、豪迈的情感。
从文学角度来看,“两岸猿声啼不住”不仅是一幅自然景象的描写,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程。猿声不绝,暗示旅途漫长;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达了诗人对前方的期待与豁达的心境。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常被用来比喻人生中虽有困难和困扰(如“猿声”),但只要坚持前行,终将突破重重阻碍,抵达新的境界。
二、内容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
原诗句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字面意思 | 两岸的猿猴叫声不停,轻快的船已经穿越了重重山峦。 |
情感表达 | 表现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对前方的憧憬。 |
象征意义 | - 猿声:象征困难、烦恼或外界干扰 - 轻舟:象征内心的坚定与前进的动力 - 万重山:象征人生中的挑战与障碍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面对困难仍能坚持前行,最终取得成功的情境。 |
文学价值 | 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富有画面感与哲理意味。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表达乐观与坚韧精神的代表性诗句之一。 |
三、结语
“两岸猿声啼不住”不仅是李白笔下的自然景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声音与干扰,但只要心怀信念,勇敢前行,就能超越一切困难,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