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跳,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审美观念,审美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审美观照”这个概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
2、但人们对这个范畴虽然常用,却多是习焉不察,对它的内涵与渊源不甚了了。
3、在《哲学研究》2003年1期上读到林美茂先生的《哲人看到的是什么----关于柏拉图哲学中‘观照’问题的辨析》一文,甚受启悟。
4、本文则拟从中国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审美观照”这个美学范畴作一初步的阐析。
5、 在我看来,审美观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
6、审美状态的进入,审美活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审美观照这个阶段的发生。
7、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审美观照与直觉、想象、联想、回忆、移情等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但确实又不可以等同。
8、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观照与直觉等非常相近,甚至有相同的一些性质,但从理论上认识,审美观照是不可取代的。
9、如果有的审美经验的要素在审美过程中,并不一定都要出现或存在,但是审美观照却是必不可少的。
10、或者可以说,没有审美观照这个过程,就不成其为“审美”活动。
11、在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观照是审美活动中最为关键、最为本质的环节,它的存在,是审美活动与一般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标志。
12、 审美观照,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最为直接的联系。
13、观照是以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对于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
14、观照不能没有视觉方式,这也意味着观照的对象必须是表象化的客体。
15、在这一点上,我是颇为赞同英国美学家鲍桑葵的观点的,鲍桑葵认为只有表象化的、感性化的东西,方能成为审美对象,他说:“除掉那些可以让我们看的东西外,什么都对我们没有用处,而我们甩感受或者想象的只有是那些能成为直接外表或表象的东西。
16、这就是审美表象的基本学说。
17、”[1][1]但同时,审美观照又远不止于一般的视觉观看,又兼之以明显的心理活动。
18、“观照”的本来涵义出自于中国哲学,它的所指从来都不止于一般的视觉观看,而是意味着通过视觉观赏把握事物的本体的、终极的意义。
19、(这点将在下面论及。
20、) 观照并不排除认识,在观照过程中会包含着认识价值的产生;而如果以认识作为观照的本质,那自然是对观照的特质的扭曲。
21、观照是审美主体以充满情韵的眼光和超越逻辑思维的智慧,来看对象物时的观赏与晤对。
22、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对象的映入,而且是以特有的角度将其改造成以此一对象为原型的审美意象。
23、它不仅是对对象为观赏的客体,而是与对象彼此投入,形成物我两忘的关系。
24、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由此形成,审美价值的生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
25、 审美观照对于审美主客体都需要相应的条件。
26、就客体而言,能够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之物,一是感性的、具象的,能够提供给审美主体的知觉以原型或者说是整体性的材料;二是对象本身具有某种审美属性,或云美的潜质,在主体的意向性召唤中使其美的潜质或属性得以呈现或云“敞亮”;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一是需要排除欲念,使心境空明虚静,凝神注目于对象物;二是主体是以独特的智慧、灵性进行直观,没有这个条件,也很难谈到审美观照。
27、 审美观照是人的主客体关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其过程是相对短暂的。
28、长时间的与对象物凝神观照是很难想象的。
29、但是审美观照却是主体进入审美过程、审美情境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阶段。
30、在进入审美观照的同时,主体暂时隔断了与其它事物的所有的、任何方式的联系,而有意或无意地投入于此一对象的凝神注目之中,从而产生审美愉悦。
31、主体与对象在观照中形成了物我两忘的情境,其实,这种物我两忘的情境,还是主体的一种感受而已。
32、但与这种情境相伴的,恰恰是主体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33、在观照达到极致时,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自失”的状态。
34、叔本华颇为深刻地论述了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的情境,他说:“人在这时,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35、”.[2][2]叔本华所说的“直观”,从美学意义而言,与我们说的“观照”基本上是一致的。
36、尽管叔本华的观点有其自己的出发点,但这里对于“直观”也即审美观照的分析是较为充分和合乎实际的。
37、值得注意的是,叔本华在论述审美观照时指出了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或云“快感”),他说:“不管它是由艺术品引起的,或是直接由于观审自然和生活而引起的,本质上是同一愉快。
38、”[3][3]在我看来,进入审美观照的过程,必然带来的就是主体的审美愉悦感。
39、主体隔断了与其他现实事物的关系,而以特殊的兴趣和情韵凝神观照某一特定的对象,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自失”于对象之中的程度,不能不使主体产生一种充塞身心的审美愉悦感。
40、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等等,都是在审美观照中获得了愉悦感。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