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生平简介】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字伯和,东汉末代皇帝,是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朝廷实权早已旁落,他本人也沦为傀儡皇帝。尽管如此,刘协在位期间仍尽力维持国家秩序,并最终在曹魏政权的压力下禅让皇位,标志着东汉王朝的正式终结。
一、生平概述
刘协生于东汉末年,是汉灵帝之子,少时便被立为太子。董卓进京后,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年号“永汉”,后改为“中平”、“建安”。自此,刘协成为董卓、李傕、郭汜等权臣手中的傀儡。曹操迎天子于许昌后,刘协虽名义上为皇帝,实则受制于曹操,成为其政治工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建立曹魏政权,刘协被封为山阳公,享有一定的封地与待遇。刘协晚年生活较为安稳,直至234年去世,享年54岁。
二、生平大事简表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181年 | 刘协出生 | 汉灵帝之子 |
189年 | 董卓拥立刘协为帝 | 废少帝刘辩,改元“永汉” |
196年 | 曹操迎献帝至许昌 | 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
200年 | 官渡之战 | 曹操击败袁绍,势力大增 |
220年 | 刘协禅让帝位给曹丕 | 东汉灭亡,曹魏建立 |
234年 | 刘协去世 | 谥号“孝献皇帝” |
三、历史评价
刘协作为东汉末年的皇帝,在位期间并无实际权力,但他并未主动参与权谋斗争,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与隐忍。他的退位虽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也避免了更大的战乱与流血冲突。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为“无能而仁”,认为他虽无治国之才,却有守成之德。
总体而言,刘协的一生是东汉衰亡的缩影,也是三国时代开始的标志。他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皇权衰微、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