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描绘了深秋时节天空阴沉、寒霜迟迟未至的景象。这句诗不仅表现了季节变化的特点,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从文学角度看,该句运用了自然意象,如“秋阴”、“霜”等,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体现了古诗中常见的“以景抒情”的手法。同时,“不散”与“晚”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对人生或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在漫长的低谷期中,希望似乎迟迟不来,但最终仍会迎来转机。
二、核心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李商隐《霜月》 |
出处原文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诗句含义 | 描写深秋阴云不散,寒霜迟迟不降的景象,表达一种孤寂与等待的情绪。 |
文学风格 | 唐代婉约派诗歌,意境清冷,情感细腻。 |
意象分析 | “秋阴”象征压抑与沉闷;“霜”代表寒冷与时间的推移;“不散”与“晚”形成时间上的延缓感。 |
现代引申 | 可用于形容人生中的低谷期,暗示希望虽迟但终将到来。 |
韵律特点 | 对仗工整,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 |
三、结语
“秋阴不散霜飞晚”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提醒我们,在漫长而艰难的时期里,也要保持耐心与期待。正如秋天虽有阴霾,但终究会有阳光洒落,人生的转机也往往藏在坚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