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词语解释】在古代汉语中,“谪”是一个常见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字,常用于描述官员或人物因某种过失而被贬官、降职或流放的情形。这一词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惩戒机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视。以下是对“谪”字的详细解释及相关用法总结。
一、词语解释
“谪”的基本含义:
“谪”原意为“责备、谴责”,后引申为“贬官、降职、流放”。在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谪”多用于指皇帝对官员的惩罚,如因犯错、失职或触怒君主而被调离原职,甚至远徙边地。
常见用法:
- 谪居:指被贬到边远地区居住。
- 谪官:指被贬的官员。
- 谪迁:指因罪被贬官调动。
- 谪贬:指被贬低、贬斥。
二、典型例句与出处
词语 | 出处 | 释义 |
谪居 |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访农野于荒途,得贤人之旧馆。……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指被贬到边远地区居住。 |
谪官 |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专权,屡进谗言,遂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谓之‘谪官’。” | 因罪被贬的官员。 |
谪迁 | 《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适遭世会,得奋于前,然终不得与诸公同列,乃欲以区区之身,行道于天下,而反为小人所诬,遂被谪迁。” | 因罪被贬官调动。 |
谪贬 | 《新唐书·李白传》:“天宝初,以诗名动京师,召入翰林,供奉宫廷。后为高力士所忌,遂遭谪贬。” | 被贬低、贬斥。 |
三、总结
“谪”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承载了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内涵,也反映出古人对权力、道德与责任的深刻理解。它常用于描述因过错而被朝廷处罚的官员,尤其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表达人生遭遇、情感寄托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谪”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也能更好地体会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如需进一步探讨“谪”在诗词或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应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