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怎么读什么意思】“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成语中。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多人对其读音和含义并不熟悉。本文将从读音、字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俎”字读作 zǔ,是第三声。它原本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具,形状类似于砧板,常用于切割祭品。后来,“俎”引申为“杀戮”、“分割”的意思,也常出现在成语“人肉酱”中,表示对敌人的惩罚。此外,在古文中,“俎”也常与“醢”连用,表示把敌人剁成肉酱,象征极端的惩罚方式。
虽然“俎”字较为生僻,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章中仍会见到它的身影。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汉字 | 俎 |
| 拼音 | zǔ(第三声) |
| 部首 | 丿 |
| 笔画 | 7画 |
| 结构 | 左右结构 |
| 基本含义 | 古代祭祀用的砧板;引申为杀戮、分割 |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古文或成语,如“人肉酱” |
| 成语示例 | 人肉酱(比喻极刑) |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见于文学或历史类文本 |
三、拓展说明
“俎”字虽然不常见,但其文化内涵丰富。在古代,“俎”不仅是祭祀工具,也象征着权力和权威。例如,《左传》中提到“献公使寺人披伐蒲,蒲人惧,乃出奔梁。公曰:‘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遂使人召之。”这里的“俎”虽未直接出现,但类似的祭祀礼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现代,我们更多地通过阅读古籍或学习传统文化来接触这个字。了解“俎”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俎”虽生僻,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掌握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时更加得心应手。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字。


